查看原文
其他

“15+15” | 起新程 谋新篇 2023年市应急管理局创新任务发布(一)



2023年

创新任务

【西安市应急管理局】







2022年,市应急管理局以构建西安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为中心,加强科学统筹谋划,深挖自身特色,在全市应急管理系统部署20项管理类、14项科技类主要业务工作创新任务,涵盖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有重点有节奏地推进全市应急管理事业的整体提升。

从今天起,我们将连续推出两期《“15+15”| 起新程 谋新篇 2023年市应急管理局创新任务发布》文章,文内包括政策类15项、科技类15项创新任务。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年有哪些创新任务吧! 


政策类


01

制定全省首部双重预防机制评价标准


创新措施

1.调研分析。负责地方标准制定立项。调研全市各行业主管部门、区县(开发区)各行业领域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与运行成效,重点关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验收、运行评审、监督管理、执法检查等工作现状,对比分析现有标准存在的不足及在西安市的适用性,研究确定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运行评价要素和指标体系,提高评价标准与西安市各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的适配度。

2.意见征求。全面收集参考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方针和已出台发布的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广泛征求行业部门、业务处室、重点企业等各方意见,组织行业和标准化专家进行论证,确保标准的专业性、规范性和普适性。

3.验证应用。选取工贸、危化、商贸等典型行业领域已开展双预防企业,开展评价标准应用验证,总结经验做法,提升工作成效。负责报送市标准委审核、评审及发布工作。

预期效果

形成全省首部双重预防机制评价验证地方标准,为我市各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与运行工作提供基本遵循,为各级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实施安全监督管理和执法检查提供标准依据,不断扩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广度和深度,确保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广覆盖、真落实、有实效,不断提升西安市城市安全水平。


02

编制西安市应急物资储备规划


创新措施

1.专项调研与资料收集。开展全市和其他省、市应急物资储备现状及需求调研,通过资料查阅、信息采集、数据统计、交流座谈等多种方式,对应急物资储备规划、重点项目布局及现状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研讨分析后编制西安市应急物资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2.文本起草与专题研讨。在前期调研及资料分析研究基础上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规划框架提纲,梳理确定规划目标、主要内容和重点项目,组织专家进行研讨后明确编制思路及内容;根据研讨意见及确定的内容编制规划文本,组织多轮专题研讨,修改完善后形成规划初稿。

3.意见征集与专家评审。将应急物资储备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进行衔接,修改完善后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并向有关部门及各区县(开发区)征求意见,将各级各部门反馈意见及时记录采纳后形成意见征集采纳表。项目组根据各级各部门反馈采纳意见将规划修改完善后,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4.修改完善与审定发布。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形成规划送审稿,逐级办理审定发布手续。

预期效果

通过对市级、区县(开发区)进行应急物资储备现状和需求调研,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规划框架提纲、规划目标、主要内容和重点项目,编制形成规划文本。以补短板强弱项为导向、以理顺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整合优化职能为支撑,未来5年内初步建成分级分类管理、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应急物资储备,全市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03

开展多灾种救援队伍联动综合应急演练


创新措施

按照全灾种、大应急的使命要求,按照省市联合举办,其他地市参与,计划按照从难从严模拟城市大震巨灾、城市洪涝等灾害事故为背景,围绕高楼和综合体人员掩埋、大范围通信中断、电梯被困、地铁停运、高速公路多车连撞、高层建筑火灾等特殊领域突发事件,多方力量参与,强化区域联动,以练指挥、练协同、练处置、练保障为重点,不断增强实战化综合性应急演练成效,进一步提升队伍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预期效果

通过应急演练进一步检验应急预案实用性,完善装备物资等各项应急准备,提高应急救援队伍配合意识和应急救援能力,磨合应急指挥和协调配合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04

编制《西安市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标准》


创新措施

按照《中共西安市委办公厅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全市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市办发〔2022〕12号)要求,街道(镇)组建一支30—50人的应急救援队伍,社区(村)组建一支不少于10人的应急救援力量,计划编制《西安市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标准》,按照摸清队伍底数,构建标准架构,完善核心指标,专家论证检查,选取试点验证,如期发布标准等程序完成标准编制工作。

预期效果

编制《西安市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标准》,有助于推动街道(镇)、社区(村)加快组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有助于持续提升基层隐患排查和救早救小的防范处置能力,有助于推进我市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工作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


05

研究制定《西安市应急管理行政执法综合监督实施细则(试行)》


创新措施

为规范和完善全市应急管理系统行政执法程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证重大行政执法决定的合法、有效,制定《西安市应急管理行政执法综合监督实施细则(试行)》。

1.拟定《西安市应急管理行政执法综合监督实施细则(试行)》(征求意见稿);

2.在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3.印发《西安市应急管理行政执法综合监督实施细则(试行)》。

预期效果

在2023年6月底,印发《西安市应急管理行政执法综合监督实施细则(试行)》,为在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常态化开展行政执法综合监督提供制度支持。通过制度建设和开展行政执法综合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应急管理系统行政执法工作,不断推动行政执法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06

制定《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评价及运行管理规范》西安市地方标准


创新措施

1.全面调研分析。在全市各区县(开发区)开展城市社区、行政村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运行成效调研,深入了解目前基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现状,重点关注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验收现状、设施维护管理与更换、平灾结合能力转换等工作现状,深入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难题,收集现有经验做法,研究确定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运行管理评价要素和指标体系。

2.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全面收集参考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已出台发布的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地方标准,广泛征求各区县、开发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单位的意见建议,组织行业和标准化部门进行专家论证,确保评价及运行管理规范的专业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3.开展标准试用总结。在相关区县、开发区选取试点社区和行政村,严格按照标准指导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运行和管理工作,分阶段组织相关单位和部门学习研讨,在全市各区县(开发区)进行推广应用,提升基层社区和行政村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管理水平。

预期效果

形成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评价及运行管理地方标准,为我市社区和行政村应急避难场所评价及运行管理监督工作提供规范性依据,为各基层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与维护主体提供规范标准和参考依据,确保应急避难场所应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推进我市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07

建设西安市应急管理师资库


创新措施

按照统一建库、资源共享、公开透明、动态管理的原则建设西安市应急管理师资库。遴选和邀请一批热爱应急管理事业,理论和专业水平高,授课能力强的师资加入。与高校深化合作,加强师资库建设和管理。

1.印发《西安市应急管理师资库管理办法(试行)》。

2.面向全市相关部门、群团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救援队伍等征集遴选,邀请省内外相关领域专家、教授加入,并不断挖掘充实优秀师资入库。

3.与西北政法大学签订《西安市应急管理师资库秘书处工作合作协议》,共同建设西安市应急管理师资库。在西北政法大学培训中心挂牌设立西安市应急管理师资库秘书处,组建学术委员会,强化师资库管理。

4.不定期组织师资开展培训授课、学术研讨、课题研究。

预期效果

为全市应急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提供资源共享服务,为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干部、救援队伍和相关人员的理论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做好支撑。


08

推进危险化学品事前事中事后跨部门、全链条安全监管


创新措施

1.充分发挥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作用,按照“三管三必须”要求,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梳理各市级部门单位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建设、生产、储存、经营、运输、使用和废弃处置各环节安全监管职责。

2.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3〕1号),结合《西安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西安市市级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任务清单(试行)>的通知》(市安委会发〔2021〕13号)和市级相关部门单位“三定”方案,明确各环节部门监管责任。

3.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制定印发危险化学品事前事中事后跨部门、全链条安全监管责任分工,进一步明确市级相关部门单位危险化学品项目建设、生产、储存、经营、运输、使用、废弃处置事前事中事后跨部门、全链条的安全监管职责分工。

预期效果

按照全市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的部署要求,制定印发全市危险化学品领域跨部门、全链条安全监管责任分工,进一步明确危险化学品项目建设、生产、储存、经营、运输、使用、废弃处置全链条的安全监管职责,落实开展跨部门综合监管,促进市级相关部门单位积极履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责任,确保全市危险化学品领域各类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09

建立我市应急管理举报投诉办理中心


创新措施

1.建设市应急管理举报投诉办理中心,统一受理涉及应急管理领域的信访事项和举报投诉事项。

2.完善举报投诉办理中心全过程记录设备设施,实施接访流程全过程音视频记录。

3.升级建设全市应急管理系统统一登录、流转、办理的举报投诉信息系统,并实现自动统计、智能通报、举报奖励等模块。

4.向镇街网格员开放端口,将一般类群众举报投诉下延延伸到镇街一线进行核查处理,提高办理时效性和有效性。

5.进一步升级举报投诉二维码模块和隐患随手拍模块,拓宽群众参与安全生产举报投诉的信息渠道。

6.根据省应急管理厅、省财政厅文件,修订我市举报奖励实施办法,大力推动举报奖励落实。

预期效果

1.建设举报投诉办理中心,实施信访事项和举报投诉一站式受理办理,并落实全过程音视频记录,提升群众满意度及规范性。

2.我市应急管理系统信访事项和举报投诉进行全方位涵盖,增加统计、分析、监测、预警等模块,大幅度提升举报投诉办理效能,减少因人为录入疏忽导致举报投诉案件办理不及时、回复超时超期等情况发生。同时,将系统端口下延至镇街一级,起到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治理能力的作用。

3.提升举报奖励发放力度和广度,通报一批典型经验和案例。


10

审管联动建立危险化学品(无仓储)企业专业园区


创新措施

1.合理布局,发挥“聚拢效应”。利用区应急局现场审核通过的标准化集成园区统一管理,发挥企业“聚拢效应”,助力企业高规模发展。

2.设立行业协会,解决安全隐患。最终建立“以政府管理为主导、以社会参与为辅助、以科学技术为动力、以产业支撑为基础”的全社会协同应急体系,规范监督园区内无仓储危险化学品经营行为。

3.审管联动,确保安全监管。对入驻园区内的企业,审批部门会第一时间将无仓储危险化学品企业许可证、营业执照办理等审批信息及时推送应急管理部门,方便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加强对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做出行政决定。

预期效果

未央区危险化学品(无仓储)专业园区从2022年1月运营至今,已吸引众多企业入驻,其中危险化学品企业100余家。从社会效益看,安全生产由“散乱差”下降到“零风险”不无可能。园区建立以来,社会各界给予了广泛关注。《中国应急管理报》、省职转办简报第15期、市委深改办简报第3期、市委《今日西安》2022第4期均对该项工作进行了介绍推广。学习强国平台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陕西省应急管理厅将该案例作为唯一典型案例上报国家应急管理部,得到部领导的肯定,该案例可以有效解决无仓储经营企业私藏危险化学品的顽疾。


11

“二维码+小程序”搭建隐患排查治理模式


创新措施

1.通过微信公众号或扫描二维码进入“安全隐患随手拍”小程序,将手机拍摄的安全隐患图片上传,再勾选隐患类型、填写隐患描述,点击发送完成上传。

2.前期选取部分重点企业进行试点,对工作流程进行验证,在听取企业员工的改进建议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优化隐患上报流程和小程序页面,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成效。

3、在试点取得较好应用效果后,通过集中培训、印发宣传海报等多种形式,对全区企业安全员、社区网格员进行广泛培训宣传,让基层监管人员和企业安全管理人员以点带面,全面推动“二维码+小程序”隐患排查治理系统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应用实施。

预期效果

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隐患排查治理,形成“人人都是安全员、人人关注安全、人人参与安全”的良好氛围,推动全社会各阶层主动查找自己身边安全风险和隐患,实现“风险始终可控、隐患动态为零”,构建安全生产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12

创新建立“应急第一响应人”机制


创新措施

长安区应急管理局创新建立“应急第一响应人”机制,通过培养一支系统掌握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避难与现场疏散、突发事件信息收集上报等知识的“应急第一响应人”队伍,推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向城市末梢延伸,筑起防灾减灾救灾的群防群治防线。

1.机制建立。以提高市民应急处置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为目的,坚持群防群治原则,以建立“应急第一响应人”队伍为抓手,通过培训、考核、颁证等方式,建成覆盖全区各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场所和街道村组、社区的“应急第一响应人”网格体系。

2.队伍建设。按照农村地区每个村不少于1人,城市地区每平方公里不少于5人的标准,从社区干部、村组干部、网格员、企事业单位员工、社会志愿者中筛选一批“应急第一响应人”。

3.人员培训。按计划、分批次组织开展“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通过考核的学员由区应急管理局统一颁发“应急第一响应人”证书。

4.装备配发。为“应急第一响应人”配发统一标识的马甲,配置扩音器、哨子、卫星电话等物资装备,提高“应急第一响应人”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可识别度。

5.试点引领。2023年7月底前,在农村、城区各1个街办开展“应急第一响应人”试点工作;11月底前,逐步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实施。

预期效果

1.提升应急响应处置能力。结合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工作,构建“5+15+30”应急联动救援体系,突发事件发生后,5分钟内“应急第一响应人”到场,15分钟内街道、村应急救援队伍到场,30分钟内专业救援队伍到场。

2.营造全民应急良好氛围。以点带面、强化宣传,不断扩大“应急第一响应人”队伍,广泛宣传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群防群治防线。


13

开展“防汛网格化管理”试点


创新措施

根据危险程度划定全县A、B两个等级网格(A级为最危险区域,B级为次危险区域),并设立相应防汛网格化管理专班,全权负责网格内群众撤离管理工作。每个专班由一名网格长、两名副网格长和信息员、撤离员、巡查员、守护员组成。橙色及以上暴雨预警发布后,A级网格内各工作人员负责向群众发出撤离预警信号,提醒群众做好撤离准备,按照网格内撤离人员名单和既定撤离路线组织撤离,确保15分钟内将受威胁群众撤离至避险安置点。如遇突发紧急情况,可组织群众就近撤离至安全地带,待汛情稳定后,再将群众撤离至避险安置点。B级网格在暴雨红色预警发布后参照A级网格管理。

预期效果

进一步夯实基层防汛避险“撤离谁、谁撤离、往那撤、怎么撤”责任链条,压实工作责任,高效有序地做好防汛避险工作,最大程度减轻汛情可能造成的损失,保障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全县安全度汛。


14

开展安全文化主题示范公园建设


创新措施

1.调研推进(2月底前完成)。按照《西安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推进安全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的通知》要求,结合辖区实际,深入开展调研,根据调研情况选取两处拟建地点,申报财政预算。

2.统筹协调(5月底前完成)。与宣传文旅局、财政局、城管局和属地产业园加强沟通协调,通过观摩、借鉴兄弟区县安全文化主题公园优秀做法,进一步完善建设方案和资金计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3.组织建设(9月底前完成)。委托宣传策划经验丰富的单位开展主题示范公园建设,并通过门户网站、官微等组织安全主题宣传要素线上征集活动,进一步扩展思维,确保安全宣传内容形式丰富多样,通俗易懂。

4.验收总结(12月底完成)。组织对安全文化主题公园项目进行验收,并深入总结安全文化主题公园建设过程中的好经验、新举措,为推动具有生态区特色的安全文化项目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预期效果

安全文化主题示范公园将充分发挥生态区文旅融合优势,推进安全宣教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搭建浐灞生态区安全文化宣教新平台,开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宣传新阵地,使广大民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安全文化的熏陶。


15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试点


创新措施

统筹考虑高新区短期应用和中长期布局,从自然灾害数据集成与数据治理、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研判、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应急资源配置与预案联动5大功能。

1.自然灾害数据集成与数据治理,通过数据库设计和数据治理服务(数据接入、清洗、加工服务、数据质量提升等),建设应急数据标准规范体系,为上层业务系统提供标准化数据支撑。

2.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实现对洪涝灾害、林火灾害、地震灾害、气象灾害的实时数据监测和自动预警。

3.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研判,利用一张图综合展现洪涝、林火、地震、气象等自然灾害风险的单灾种、多灾种的综合分析研判的各项能力,实现专题研判和联动处置。

4.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预警到点、责任到人,提高短临预警精准性,实现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水平提升。

5.应急资源配置与预案联动,通过对各级各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数字化管理。

预期效果

该系统满足常态下对灾害风险隐患底数、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及地区灾害综合风险水平的本地化管理与直观可视、可查、可判需求,以及自然灾害事件下能快速关联并运用普查成果数据,实现与应急指挥调度环节的紧密融合需求。




- END -

来源:市应急管理局新闻宣传处编辑:刘晓辉 | 责编:王军贤审核 | 徐海军西安报业融媒出品

海报轮播↓↓↓



往期回顾

挑战不可能,20秒你能否获得满分?永宁邀你答题

有奖竞答 | 森林防火莫忽视 答题仍在进行中

灭火用嘴吹?19人死亡!错误灭火方法害人不浅!

危险隐患在身边 安全到底为了谁?

守护绿色家园 拒绝野外用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